中宏網訊 近日,濟南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韓芳受邀參與“信耀齊魯會客廳”第九期訪談節(jié)目,圍繞“從政策文本到生活場景——信用文化的山東實踐”主題,深入解讀信用文化內涵、作用機制,并結合山東特色,探討信用文化建設的實踐方向,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訪談中,韓芳首先明確信用的重要地位:“信用是社會有機體的基本構成要素,在政務、商務、社會及司法領域發(fā)揮著日益關鍵的作用。”針對當前信用文化研究的關鍵問題,韓芳指出,學界對信用文化的內涵及其作用機制仍存在諸多待厘清之處。她從多學科視角解析信用本質:經濟學層面,信用以功利主義為倫理基礎,強調市場交易中的守信,“誠實就是上策”“信用就是金錢”是其核心體現;社會學層面,信用聚焦社會交往中的守諾,人們通過互助、美德、善行義舉等構建相互信任的社會關系;法學層面,信用的核心是對合同的遵守,履約情況往往與履約能力緊密相關。
“正因為信用內涵豐富,對信用文化的解讀也呈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特點?!表n芳進一步闡釋信用文化的雙重定義:狹義上,信用文化特指抽象的信用精神、哲學及其價值系統(tǒng);廣義上,其范疇更廣泛,既包含抽象的信用精神與價值觀念,也涵蓋信用制度及信用在器物中的具體體現。她舉例說明,從《論語》中曾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自省,到梁啟超筆下晉商“篤守信用”的特質,信用文化早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談及信用文化的社會功能時,韓芳表示,作為社會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信用文化通過“聲譽機制”發(fā)揮作用——既贊美守信行為,也打擊違約行為,以“聲譽”為激勵,引導人們自覺履諾踐約、積累社會資本,進而構建良好社會生態(tài)。
結合山東實際,韓芳剖析了信用文化建設的“山東路徑”。山東先后出臺《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關于統(tǒng)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的意見》等文件,為信用工作筑牢制度根基,明確發(fā)展方向與重點任務,確保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菝癖闫笈e措豐富多樣,“信用+”場景模式深入各個領域,為企業(yè)和群眾帶來極大便利;“兩書同達”“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guī)記錄證明”機制,優(yōu)化了辦事流程,保障企業(yè)權益;積極推動AI技術融合應用,借助DeepSeek大模型賦能信用修復,打造“魯小信”智能助手,提升服務精準度與效率;部署“隱私計算”節(jié)點,實現數據共享“可用不可見”,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推動信用體系建設邁向新高度。
韓芳副教授從多學科視角解析信用內涵,結合山東實踐勾勒信用文化建設路徑,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深刻洞見。山東以制度為基、以科技賦能、以惠民便企為導向的探索,彰顯了信用文化從文本到實踐的落地力量。未來,山東將持續(xù)深化信用文化建設,必將為山東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更多誠信動能。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