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9月3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郭霖濱) 9月1日上午,聚焦“新理念 新跨越 新格局——推進更高水平全面開放的新挑戰(zhàn)與新未來”主題,中宏論壇第二十八場在線研討召開。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fā)言。
以下是發(fā)言內容:
首先,我想談幾點關于對外開放的認識問題,不解決如何認識對外開放,我們也就不能更好地實踐對外開放。
第一,開放首先是一種哲學理念、一種生活方式,其次才是一種經濟政策。作為一種理念,開放是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應該堅決做的,不應該機會主義。因為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向他人學習,人與人之間必須有思想的相互碰撞、資源的相互交換,才能實現(xiàn)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叭诵斜赜形?guī)煛?,其實講的就是這樣一種理念。對一個國家來講,也不是強的時候才要對外開放,不是弱的時候就不能對外開放。中國人歷史感特別強。一說就是唐朝的時候,中國如何強大,所以強大是因為開放。另一說就是清朝的時候,中國如何孱弱,所以封閉導致落后。其實這種因果邏輯有點簡單化,從政策角度講并不是那么直接,而且農業(yè)經濟條件下的對外開放和現(xiàn)在工業(yè)經濟、數(shù)字經濟條件下的對外開放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簡單類比當下的情況。
第二,對外開放不是一招鮮、萬靈藥,不是一開就靈、只開就靈,不能把所有期待都放在對外開放上,同樣也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罪于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絕對不是充分條件?,F(xiàn)在很多反全球化的國家,就是因為把很多國內問題歸咎于全球化,而不是去尋找自身的原因。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是很開放的,但是也沒能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而對外開放要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運行的國內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需要有高水平的市場經濟相配套,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第三,對外開放是有風險、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從理念轉化為政策、從道到術,不是簡單地照搬,那樣就成了教條主義。對外開放作為一種經濟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是要講策略、分步驟的,是要循序漸進、逐層展開,絕對不是說對外開放就毫無保留、大門洞開。因為現(xiàn)實世界里,仍然是存在民族國家的分界線的,彼此之間仍然是有利益沖突的。因此,要確保對外開放更好地平穩(wěn)推進,國家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風險防范機制,同時在開放中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基于上面的幾個認識,我來談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我們的對外開放應該是全方位的。我這里說的全方位是指對外來講,我們要向所有國家開放,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當然除非發(fā)生戰(zhàn)爭這種特殊情形。當然我們知道現(xiàn)在西方國家在美國的領導下想跟中國脫鉤,但是他們要脫鉤是他們的損失,我們決不能主動脫鉤。一方面西方國家仍然有需要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無論是硬科技還是軟制度,另一方面,現(xiàn)實地來看,西方國家在我們的經濟發(fā)展中仍然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經過那么多年的貿易多元化努力,但2021年OECD國家仍然占據我們總出口的53%,占據總進口的47%。當然高技術領域的比重就更高了。我這里說的全方位從對內來講,是指我們國家的各個省份、各個地方都應該對外開放,不分強弱、不分東南西北。所以我覺得自由貿易試驗區(qū)應該允許每個省都搞,在他們職權范圍內的,可以自行決定,涉及中央事權的,再一事一議。
第二,我們要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水平市場經濟的銜接。商務部喜歡講內外貿一體化,當然很好,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更進一步,講內外部市場一體化。市場經濟體制并不完美,但它是目前人類所發(fā)現(xiàn)的最能激發(fā)人的活力、最能有效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分配產出的方式。目前我們的市場經濟還不能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一個表現(xiàn)就是政府的干預意愿和能力在有些方面仍然太強,不放心讓市場主體自行去解決問題,另一個是國內的部分領域對內開放水平和競爭程度不高,也就不可能擴大對外開放。
第三,我們的對外開放也要補短板,總體上來看,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對外開放的國家,并因此取得了輝煌的發(fā)展成績。但相對來看,服務業(yè)對外開放尤其是服務業(yè)對外資開放程度仍然明顯不足。應該說,由于服務業(yè)涉及國內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開放中應該更加謹慎,相應的行業(yè)監(jiān)管應該更加健全。但從目前來看,我覺得我們已經到了更加大膽推進服務業(yè)對外資開放的時候,一方面我們已經建設了比較完整的、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內服務業(yè)體系,不用擔心外資進入會造成重大的沖擊或者形成壟斷,另一方面,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對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現(xiàn)在一直講促消費,其實大部分消費都是服務消費,更多地引入外國先進的服務業(yè)態(tài)、服務提供者,可以更好地以供給促進消費,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多動力。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